• 首页 /
  • /
利玛窦、徐光启与明末中西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

  自2021年3月起,我校依托华东师大优质学术资源,创新整合"丽娃讲坛"学术平台,系统构建华四博雅学术课程体系。通过定制化、阶梯式的课程设计,在深化学校博雅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同时,搭建让每一位有潜质的孩子发展个人特长的平台。

  • 明朝末年利玛窦和徐光启为什么能相遇?

  • 利玛窦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态度如何?

  • 徐光启对自西而来的西学又是持何种态度?

  4月17日,我校邀请华东师大历史系刘建平教授为七年级学生作题为“利玛窦、徐光启与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的讲座。

  刘教授将讲座分为三个部分:明朝末年的中国与世界、利玛窦“登月”和徐光启对西学的态度。整个讲座持续1个小时,刘教授以生动详实的资料、风趣幽默的语言、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现场气氛活跃,学生听讲兴致高涨,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一、明朝末年的中国与世界

  刘教授以“明朝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问题引入,通过图文数据,从人口、经济、对外政策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勾勒出明末中国的面貌:人口约1.2亿,实行海禁政策,对外相对封闭;儒家思想占据主流,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与祖先祭祀;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内容。

  随后,刘教授结合学生尚未系统学习世界历史的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同一时期世界的发展动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深刻影响了西方基督教会;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促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探索新航路。通过这些背景分析,刘教授解答了“明朝末年利玛窦和徐光启为何能相遇”的问题,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

  二、利玛窦“登月”

  刘教授以“登月”为比喻,生动讲述了利玛窦传奇的一生。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利玛窦如何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并最终觐见皇帝?”“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什么?”“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如何?”,刘教授展开叙述: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远渡重洋,虽以“中华归主”为目标,但在“登月”般艰难的传教过程中,他们积极结交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将西方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至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三、徐光启对西学的态度

  最后,刘教授以徐光启为个案,探讨这位晚明士人如何面对与传统儒家文化迥异的西学。从最初接触西学,到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体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刘教授借此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文明观: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应在互鉴中共同发展。

  互动环节

  讲座渐入尾声,学生们求知热情持续高涨,争先与刘教授展开互动。有的同学好奇“徐光启与利玛窦是好朋友吗?”,有的追问“基督教后来在中国传播开来了吗?”,还有的想进一步了解“利玛窦除了带来数学和科学知识外,还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的探索欲被充分激发。

  学习成果

  学生感想

  七(1)班韩逸群: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最深沉、最质朴的精神追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承,也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德性和品格。400年前当徐光启和利玛窦相遇的那一刻,注定会成为两个世界,两个民族,两种思想,两种信仰之间的精彩亮相!一个是博大精深,洞彻幽明的人文精神;一个是见微知著,精妙绝伦科学技术!这也是克己复礼的儒家思想和普世信仰的天主教思想的交汇;这更是四书五经和代数几何的碰撞!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真正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化从来都是互相包容,互相促进,没有棱角,没有高低的。利玛窦的脚步已经远去,但是历史的回声依然振聋发聩!我们要积极融入世界奔涌向前的大潮中,文明的借鉴和互动是历史滚滚向前源源不断的根本原因!

  七(3)班 丁冰瑶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引进西学第一人。他对西学持积极接纳、深入钻研并致力于融合创新的态度,这种态度令人深感钦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是具体的看法和感受:

  1、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精神

  在当时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徐光启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学,认识到西学在诸多方面有可取之处,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胸怀。

  2、展现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徐光启西学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探究。他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仔细钻研西方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力求掌握西学的精髓,为中国传统学术注入新的活力。

  3、发扬了学以致用的精神

  徐光启积极倡导将西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努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徐光启对待西学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应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5)班 汤紫嫣:

  利玛窦与徐光启的跨文化碰撞,是文化交融的典范,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具有深刻启示。利玛窦尊重儒家文化,以尊重和融合的姿态打开传教之路;徐光启对西学充满好奇,以理性与开放的态度吸收西方知识。这种相互尊重、包容的态度,是文化交融的关键。

  联系当下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多元。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特色,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为自身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要在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传播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融不可阻挡。我们应以历史故事为指引,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共创美好未来。

  七(7)班 高智涵

  通过这次讲座,我了解到了明朝末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相遇,是因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天主教到中国传教促成的。利玛窦对中国儒家文化持尊重的态度,而徐光启认为西学是极有用的一门科学,利玛窦带来的先进知识造福了当时的中国。可见明末中西文化交流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体现中西文化可以相互融合并促进社会的进步。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为己所用。

00头图.jpg1.jpg5.jpg6.jpg7.jpg8.jpg9.jpg11.jpg12.jpg13.jpg14.jpg15.jpg16.jpg17.jpg18.jpg19.jpg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