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博雅课程 /
- 正文
5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吕志峰教授以"汉字里的中华文明密码"为题,为六年级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汉字溯源之旅。
溯本求源
讲座以“闻”“问”等常用字的结构为切入点,揭示汉字形义关联的奥秘,一开场就迅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着,吕教授通过《蜀之鄙有二僧》的经典例句,解析“鄙”的本义与其引申出的现代含义,生动展现了汉字意义的动态延展。此外,左右耳旁的区分成为焦点:右耳旁(邑字旁)关联都城地名,如“都”“郎”;左耳旁(阜字旁)象征台阶与土丘,如“陵”“降”。通过甲骨文与小篆字形对比,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汉字偏旁承载的古人生活图景。
汉字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文明的见证者。吕教授又以良渚遗址为例,阐释了都邑、文字、礼制作为文明标志的意义。良渚古城的城墙结构与“邑”字内涵高度契合,印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纵深。从商代成熟的甲骨文体系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简化字,汉字跨越时空的延续性令同学们深感自豪。
汉字与古诗文学习
针对古诗文学习难点,吕教授提出“溯源法”: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探究字形本义,梳理引申脉络。例如,“页”的甲骨文凸显人头,故“题”本义为“额头”,后引申为“题目”;“监”的甲骨文描绘人俯视器皿倒影,本义为“照镜子”,衍生出“监视”“借鉴”等义。这些鲜活案例让晦涩的古诗文词义变得触手可及。
讲座穿插趣味问答与互动,同学们踊跃参与。从“陵”字引申帝王墓葬专称的历史,到“四点底”与火、燕尾的关联,吕教授和同学们共同拆解汉字密码,体悟“一字一文化”的深意。吕教授强调,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理解其本义,方能真正读懂经典,传承文明薪火。
讲座收获
本次讲座是一次生动的文化寻根之旅。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未来,我校将继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汉字中读懂中国,在诗文中书写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