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课程纲要的“设计密码”与“落地之道”——初中部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

 

3月28日,华师大四附中举办了以“课程纲要的‘设计密码’与‘落地之道’”为主题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分享会。本次活动邀请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研室综合教研员张玉华,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特聘专家、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张莹晶等专家莅临指导,普陀区763领军系列工作室的学员及全校教师共同参与。

 

校长致辞:课程纲要——给学科教学一张“素养地图”

分享会在定忠校长的致辞中拉开帷幕。校长指出,课程纲要是缩短学校课程和教师理解的课程之间领悟落差的关键一步,是教学的“素养地图”,能够引领学科教学从“零散教案”走向“系统设计”,从“知识传递”迈向“素养落地”。

 

目标分解:抽丝剥茧,让“虚”变“实”

董欣、陈洁、章依晨、秦宇四位老师分享了课程纲要目标分解的实践经验。地理学科采用 “三维解码法”,将人地协调观拆解为具体单元任务;历史学科依托课程标准,以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为核心构建学期框架;数学学科运用 “五步三问法”,通过 SMART 原则校验目标可测性;物理学科引入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任务实现素养可视化诊断。他们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抽象的素养目标层层分解,为教师们提供了从“虚”到“实”的可操作路径。

 

单元评价任务:教学GPS——实时导航,精准抵达素养终点

常诗老师以八年级《火土陶艺》单元为例,教学中融合 AR 藏品互动、文化内涵探究及 “陶艺大师 APP” 创作,构建 “参观 - 讨论 - 设计 - 布展 - 竞拍” 闭环,利用表现性评价表实现教学评一致。学生在多角色转换中深化彩陶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提升艺术核心素养。

 

内容与实施:从风景到景点

王凌、徐庆玲、潘巧媚、黄珊珊、赵瑜萌5位老师分享了课程纲要内容与实施的落地策略。语文组以《那一次,我重新认识了他 / 她》为核心任务,采用逆向设计,将四篇课文作为写作范本,通过结构曲线图、词云图(结合 DeepSeek 工具)等可视化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叙事结构、典型细节描写及详略处理技法。教学中设计 “情感变化公式”“鱼骨图分析” 等活动,结合表现性评价量表实现教学评一致,促进学生将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策略,达成读写贯通目标。他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课程纲要转化为具体实践,让素养目标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评价设计:让纸笔测试成为素养的“试金石”

杨凡老师以七年级英语下册为例,探索单元评价设计。新教材通过丰富的多模态语篇和语言现象提升挑战,传统纸笔测试需转型以检验核心素养。教师通过逐点突破语法难点、细化评价维度,确保测试既反映教材深度,又精准诊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使纸笔测试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导航工具。

 

专家点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在专家点评环节,张玉华老师和张莹晶校长对本次分享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华师大四附中的课程纲要实践体现了“抓大统小”的课程思维。

 

张玉华老师认为华四关注了素养培育的整体背景,引导老师从学期的角度把握统领。学期课程纲要是课程制度性的专业文本,是课程实施的引导。张老师建议后续的研讨进一步聚焦主题,提升研究的深刻度和穿透力,把点上的研究纳入到项目的研究中。

张莹晶校长肯定了本次分享会的四大亮点:1. 目标确定:多维拆解,素养落地;2.单元任务设计:情境驱动,创意融合;3. 单元任务实施:支架搭建,路径清晰;4. 单元评价:突破传统,多元探索。同时建议后续进一步关注学科间的协同机制并拓展技术应用的深度。

 

本次分享会通过 “设计密码” 的深度解析与 “落地之道” 的生动实践,为教师们提供了可复制、可迁移的课程改革方法论。学校将继续深化 “双新” 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推动教师从 “课程执行者” 向 “课程设计师” 转型。期待通过持续探索与经验辐射,让课程纲要成为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支点”,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