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教研动态 /
- 正文
【启·诗歌之门】教研活动背景
2025年4月9日下午,普陀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暨谢珍绯小学语文高级指导教师团队展示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如期举行。普陀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颜欣玮老师莅临指导,普陀区四年级语文教师代表相聚我校,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叩响诗歌大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诗歌单元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展示。
【探·教学之径】课堂创新展示
在活动的课堂展示环节,谢老师高指团队成员陈蓓老师和华师大四附中李楠坤老师共同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完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课。第一课时为我们展示了一堂从无到有的诗歌创作指导课,第二课时则是学生活动成效的微课展示。
【研·育人之道】教学策略研讨
(一)教研员点评
课后,教研员对两位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点评。颜老师提出,这次综合性活动与学科项目化建立了联系,它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核心任务引导下的交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多元学习样态得以展现,最终形成融听觉、视觉、动觉为一体的学习体验,让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人文科技相互衔接、沟通。第二个特征是真实情境下的素养培育。从指导课到展示课,学生们通过编诗集、办朗诵会,再到最后的分享传播,把作品放到阅览角供大家评议,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第三个特征是自我检视下的二度调整。既有教师指导课,又有成果展示课,能够让我们发现学生在完成综合性任务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二)微报告
随后,华东师法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的刘婷老师就自己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分享了自己的论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她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通过严谨的项目设计、有效的组织实施与全面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它不仅使学生从学课文到学运用,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造精神,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高指团队成员分享
谢老师带领的高级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也就此次活动发表了自己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看法。
谢珍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强记硬背的理解性学习将成为我们最大的短板,我们的学习必须应该体现在实践和活动中的探究性,建构性学习。我们团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了“诗歌单元项目化学习”。学科项目化学习在我们语文学科中是指向我们语文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从语文实践中去发现真实问题,并转化为项目。
朱正东:根据本单元的课文编排和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我们计划以“韵笔绘意 以诗颂情”为主题,以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形式,围绕“如何呈现诗歌的美”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在创编现代诗歌、合作编撰小诗集的基础上,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通过本次项目化学习,不仅实现了语文核心知识的深度学习,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江莉莉:通过这次项目化学习,让我明白了任何一个项目化教学或者一个创新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课堂为基础的,不能本末倒置,活动内容远远大于项目。项目式教学让语文课堂从“知识传递场”转型为“素养生长园”。当学生为完成诗集后主动探究诗集的制作要点,当孩子们在点评诗集的精准发言中——这些真实的学习故事,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好见证。项目化学习在未来更需要精准地找到学科本质坚守与形式创新突破间的平衡点。
顾瑜佳:在合作编写小诗集活动中,孩子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同时,用文字描绘四季变化、家人关爱等主题,也让孩子们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出细腻的情感。小组合作编写诗集为学生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了一本本独具特色的小诗集。
【拓·未来之路】活动总结升华
教研员颜老师寄语:
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研讨聚焦语文学科实践,探索了以教材为基点的实施路径。建议教师立足现有课时容量,优先开发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与阅读写作主题,采用"适当、适合、适可"的原则开展学科项目,体现学科本位与项目形式的有机统一。同时,鼓励教师从教材延伸做起,将跨学科理念自然渗透教学过程,为深化教学方式变革提供可持续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