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教研动态 /
- 正文
为了学生,我们要发展课程,更要在发展课程中自我实现, 在成就课程中成就自己,讲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故事。如何把为我们的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写好一份课程纲要是首当其冲。课程纲要就好比是一份施工图。4月25日,小学部开展了主题为“从‘施工图’到‘实景图’——学期课程纲要的破译之旅”课程纲要分享会。分享会一开始,黄珍青副校长带领我们思考课程纲要对于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课程纲要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
【特别环节】教育小品:《课程纲要诞生记》
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备课组长归怡珺、宋文慧、潘彦达在撰写课程纲要时,从困惑,到探索,到清晰,到干起来。 《课程纲要诞生记》的小品剧本,它展示了备课组长们课程纲要制定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剧本通过三个角色——语文备课组长(归怡珺饰演)、数学备课组长(宋文慧饰演)和英语备课组长(潘彦达饰演)的互动,生动描绘了他们从最初的困惑(如课程纲要的意义和高标准的具体内容)到后来通过跨学科思维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剧本不仅体现了教师们对课程纲要理解的深化,还突出了他们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最终认识到课程纲要不仅是任务,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路线图”。三位老师的精彩演绎强调了教
第一部分:【破译目标密码】——让理想照进现实
语文组 :《解构·联结·践行:让语文核心素养在结构化课程中生长》
王莺、张敏、周洁老师围绕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他们不仅关注知识点的传授,更注重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版块,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单元。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孩子们在了解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写清一段话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写作技巧,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数学组 :《做中学·创思维:用实践解锁数学》
闫财伦、张小芳、陈彧歆老师则以“做中学·创思维”为理念,将实践融入课程纲要的每一个环节。他们理清了国家课程纲要、学校课程方案与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的关系,转化目标为具体教学内容、活动及评价,彰显了校本特色。在单元目标生成路径上,无论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是几何单元空间观念的形成,老师们都设计了丰富的项目化任务,如“十岁生日贺卡设计”,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解锁思维的密码。
第二部分:【解码实施路径】——让课堂成为风景
英语组 :《从魔法实验室到社会桥梁:英语核心素养的螺旋进阶图》
徐丽敏、冯沫雨、宋亚丽老师则致力于构建从“趣味化体验”到“综合化应用”的螺旋式进阶英语学习生态。他们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融合牛津英语教材特点,打磨出第二学期课程纲要。低年级通过游戏化互动激活兴趣,中年级以合作探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高年级则借助社会化应用链接真实世界。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道法组 :《从"教教材"到"情境领航--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然生长”密码》
朱璎莹老师以“情境领航”为核心理念,为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设计了一幅生动的“四维谱图”。他们针对低年级儿童具象思维特点,构建了“故事+游戏+体验”三维学习场,通过实地参观、AI云游、红色电影配音等情境活动,引导孩子们在体验中践行少先队员标准,促进情感、习惯、社会交往的全面成长。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乐园。
第三部分:【解锁评价密钥】——让成长有迹可循
科学组 :《从实验设计到论文答辩:让科学评价扎根真实探究》
陈江慧、吴勍老师通过《科学论文写作》课程评价体系,展现了真实探究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们采用“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态度习惯评价”的框架,关注孩子们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论文草稿迭代等实践环节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促进了孩子们科学思维的养成,更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体育组 :《从‘一把尺子’到成长档案:动态评价 素养生根》
最后,体育组的老师们则以“动态评价”为突破口,实现了体育课程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型。他们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设计了跳绳分层挑战、前滚翻视频分析、球类比赛公平竞赛奖等评价活动。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到了进步的喜悦,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品德。
【专家视角】从“施工图”到“实景图”的教育突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艳玲教授高度肯定我校在课程纲要撰写及实施过程的实践与创新,在很多学校课程纲要,单元及课时设计贯通仍有很大困难的时候,华四小学部在这方面已经付诸很多努力且成果显著。同时她也肯定了此次分享会上呈现出来的在核心素养纵向设计、评价落实和学科实践及思维培养上的教研突破。
最后,王艳玲教授也鼓励老师们将案例整理发表,填补新课程改革的“知识缺口”,她还建议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用好课标与教材,让创新与可持续性并存。
分享会的最后,眭校高度赞许了本次分享会中老师们的高质量发言和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他提出,课程纲要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它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南针,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地图。课程纲要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规划。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科实践,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动态的能力培养。
从备课组的迷茫讨论到课堂上的童声笑语,从“要我写纲要”到“我要创课程”,老师们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不仅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专业价值,更用实践证明:当教育蹲下身子,用儿童的视角解码世界,核心素养便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课堂里的笑声、实验中的探索、生活中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