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选材与设问”——普陀区初中历史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7日 来源:校办


以“文本解读视阈下的选材与设问”为主题的普陀区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活动于1021日下午在华师大四附中举行。区初中历史教研员刘琼敏担任主持,区内全体初中历史教师参会。

课堂教学

华四教师黄春亚执教区级研究课《科技文化成就》。尝试在文本解读视阈下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引领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通过研读文献、图片、视频、图表等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出历史解释,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爱国观,体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说课反思

黄春亚首先对整堂课的设计构思作了进行了阐述:基于教学要求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历史课程中通过叙事见人,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挖掘时代精神,以精神内核的传承,国家民族使命的驱动为内在联系,勾连整堂课树立家国情怀。

在教学环节中,选择教材文本阅读梳理有效利用教材资源,补充科学家个人故事、科研工作者言论、热门科普书籍等,勾勒科学家情怀的同时展示国家民族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

在课程的最后环节以学生讨论的方式达成两个目的:1、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2、在训练学生整体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感知自己所肩负的中华民族复兴使命。

互动点评

华师大四附中陈洁、二中附校苏婉清、怒江中学曾明华、真北中学黄裕倩、江宁中学张云、上音安师蔡钧等几位老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环节细节、教学语言、选材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在对黄老师这堂课肯定的同时也探讨了面对学生多元回答以及历史细节描述时能否有更好的方案等问题。

专家指导

刘琼敏首先肯定了老师们的努力,也对课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教师在描述动人事迹时的语言情感可以更热烈些等。随后,对历史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考量核心素养的情况下一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使学生在以后面对社会时能成为应对复杂问题的人。在把握培养人的正确方向下,进而确定内容主旨、教学目标,然后进行选材、设问、过渡、提升等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