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聚焦课堂 落实“双新” ——华四青年教师聆听“双新”背景下学校课程再设计专家报告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来源:校办


2022529日上午,眭定忠校长带领全体行政干部和学校48位青年老师参加了“卓越团队609工作室”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双新”方案和标准的培训,聆听了一场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的《关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课程再设计》专家报告。

张人利校长首先讲述了不同层面的教育研究方法。他指出:“上、中、下”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对教学思想、理念、方式、方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方式是“中位”层面研究,上接教学思想、理念,下联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式的改变,反映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改变。

然后张校长分享了“后‘茶馆式’教学”研究 “深度整合式教学”研究2个教学改革案例,通过2个案例告诉我们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学校需要抓住中位层面进行课程和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并通过中位层面的教学研究促进下位层面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张校长对于《后“茶馆式”教学》和《深度整合式教学》两种教学样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教学目标的侧重、内容结构、方式选择、评价形式、用时占比以及课外作业的增减都各不相同。

最后,华师大四附中眭定忠校长代表“卓越团队609工作室”作了小结。他认为,今天张校长的报告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更清楚了解了“双新”方案的“变”与“不变”,帮我们梳理了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去理解、落实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比如,哪些学科适合系统学习?哪些学科适合主题学习?哪些学科适合系统学习为主,适当增加主题学习?张校长的讲座有理论、有思想、有实践,更有实践之后的反思,给我们指明了学校层面落实“双新”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路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华四青年教师感悟

唐田田:学习了张人利校长的专题报告,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素养就是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系统性学习到主题式学习再到跨学科学习,我们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在不断地更深层次地走向育人为本。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更应该关注其获得了什么,将达成什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做教育。我会不断去学习。

  怿:这场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让对“双新”有所困惑的我有了新的见解。特别是对于评价方式的解读,让我有思有想。以往以“分数”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眼中有习题,却提不出问题;善于解题,却不会解决问题。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脱离实践综合运用的学习,带来的是视野狭窄、思维凝滞、缺乏创新能力,更不用说见多识广了。通过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逐步让学生适应、习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今的教育教学需要这样的“及时雨”。

赵紫娴:张校长首先谈到了在“后茶馆式教学”和“深度整合式教学”两种教学样态下,教学质量应如何提高,接着为我们剖析了‘上、中、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接着又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同类别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次讲座,我感受到备课、上课、反思、作业、检测、辅导是相互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用更宏观的,更上位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标,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唐文妍:张校长的解读结合一线教学和管理经验,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在“对课堂教学研究的认识”方面张校长提到,教学研究应有三层,“上位”教学思想、“中位”教学方式和“下位”教学方法来分析。其中提纲挈领的环节,就是“中位”“教学方式”。研究透“教学方式”,能推动“教学思想”发展,同时指导具体每日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优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本质。

  奕: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教育成功的钥匙。新课标最终的目的是在课堂中落实,我将从备课和上课两点来进行阐述。一是备课:从备教材转变为备学生。正如张校长所说,其实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更加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基于学情进行备课。二是上课:从教案转变为生成性课堂:在一堂课中,瞬息万变,每一个孩子的回答都是不同的思路和想法,这时候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展示自己的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理解理论是进行实操的第一步,但是实际在课堂落实的情况还是未知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将不断在探索中提高,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力争落实新课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