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华四数学教研活动简报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4日 来源:校办

    1018日下午,华四数学教研组以诊断-研讨-提升为听评课活动主题,以年轻教师李莉老师和王超老师的两节课作为评课对象,依托普陀区教研员专家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

教师:李莉

课型:新授课

课题:二次函数的图像(5

年级:九年级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复习二次函数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图像特征,新授交点式图像特征,以及知道图像上三点求图像解析式的内容。教学目标旨在小结二次函数解析式化归为一般式后讨论其函数图像特征,会根据条件设恰当的解析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复习环节:复习上两节课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图像特征,激发认知冲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授知识:1、例题8的讲解。例题8第一问根据复习的迁移,引导同学们将解析式化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利用配方法或顶点坐标公式可求得。在第二问中着重带着同学们继续复习七点画图法,下节课,强调特殊点画图。2、例题9,已知图像上的三点求解析式,并给出课堂练习23,引导同学们数形结合,将特殊点纳入到求解析式的思考过程中。

自主小结:例8和例9也有其内在联系,例8由数到形,例9由形到数,二例题均要运用树形结合思想和方法。这也是学习函数的重要思想。

教研组点评

纪德生老师:李莉老师条线比较清晰,需要提升的则是数学语言的精细化,准确化。

尹波老师:李莉老师的课堂设计整体非常流畅,在求函数解析式时为什么需要三个点,因为是由3个参数,这里可能需要向学生点明。

杨玉芬老师:李莉老师的课板书部分,清晰美观,引入部分设计合理。

章依晨老师:李老师课堂节奏和时间把握较好,例9和练习结束之后,如果能够适时小结一下,强调先看考虑图像再进行计算,往往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

教师:王超

课型:新授课

课题:9.16分组分解法(1

年级:七年级

教学设计及流程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掌握用“二二”分组分解法正确分解四项式.及在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并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主要分为纠错复习,课堂新授和课堂小结三个部分。

纠错复习:目的在于复习之前学过的三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并通过复习和总结归纳,引出因式分解中非常重要的贯穿始终的2个注意点,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和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课堂新授:课堂新授部分包括一个思考题和三个例题,例题1教师通过板书和引导追问的方式演示分组分解法的步骤和格式,并归纳出分组的目的是出现新的公因式。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例题2,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按照字母分组,但是遇到了困难导致无法继续分解,此时教师将错误方法展示在PPT上,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不能继续分解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顺势指出,分组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分组失败可以继续再分,又让同学们重新尝试,此时大部分同学发现了题目中有平方差公式,从而解决例题2

自主小结: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也帮助大家回顾了分组分解法的经验。

教研组点评

尹波老师:王超老师的课堂设计整体非常流畅,但在讲到分组依据时,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地尝试?建议让学生先观察特征,使得分组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纪德生老师:王超老师课堂上提出的产生新公因式很好,总结的很到位。

杨玉芬老师:王超老师的课进步很大,尤其是板书部分,清晰美观,课堂节奏也很好,就是最后的练习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感知先提公因式的优点就更好了。

教研员点评

教研员徐老师从教材理解、课堂活动组织、教师语言、课堂板书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在肯定两位青年教师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在例题的选择、设计上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青年教师一起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

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初三数学课,教师更加不能照本宣科,在多做题的基础上,多研究教材,教法,从深层次角度去理解教材,挖掘例题背后的含义,题目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从变式角度,进行一题多变,力争吃透知识点。

——李  

数学的教学除了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以外,学生对于数学的感知和体会也尤为重要,以后会放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观察。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