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知识的盛宴,思维的碰撞——华四学子参加2023年普陀区科技节“未来说”科普沙龙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2日 来源:校办


522日下午,2023年普陀区科技节 “未来说”科普沙龙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举行。现场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科技处处长:杨海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姜雪峰;思来氏教育创始人、CEO,心理学博士:张韫三位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沙龙开始前夕,华师大四附中的同学们实践体验了普陀科创“实验场”里的各项活动。

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调查拉开了“未来说”科普沙龙的帷幕!

沙龙主题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未来已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人工智能这新一轮科技变革浪潮?

2)在未来,什么类型的人才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3)未来会有很多新的岗位,人类将面临全新的竞争,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积累创新能力?

姜雪峰教授认为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在迎接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尊重所有的变化,调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变成冲浪儿。解决实际问题时则需要具备两种素质:广博和精深。广博和精深的平衡很重要,高原之上才能出现高峰,看各种各样的东西能积聚科学底蕴,有了科学的底蕴、广博的思维与眼界才能深入,需要抓住一个点突破,达到精深。

杨海波教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体力劳动等工作会被替代, 用情用心的工作是不会被替代的。面对人工智能时,我们应该具有数据处理、技术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改变思维才能更好迎接未来,这就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的束缚,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和系统性的格局思维,在某一领域有特长,具有别人不能代替的才能,才可以脱颖而出。

张韫教授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流程化、公式化而产生预期的基础脑力的这些工作会被代替,但有思考性、创新性,有互动情感价值的工作不能被替代。

最后专家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人性”、“人工智能出现情感和意识的时候该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当人工智能有了情感和意识,我们人类必须接纳并且平等对待。而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人性在于人类给人工智能设置的界限,所有的事物都是双刃剑,未来一定具有机遇和挑战的双重性,希望同学们掌握好科技,迎接未来,守护好我们的人性和价值观。

沙龙结束后,三位教授寄语华师大四附中学子并合影留念。

姜雪峰教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杨海波教授:改变思维,从容面对变化

张韫教授:相信改变,拥抱未来

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思维的碰撞,华四学子受益匪浅。希望华四学子能够牢记专家们对我们的期望,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刘海玥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上海少儿图书馆聆听“未来说”科技未来演讲。短短一个小时,却讲了许多有趣深奥的知识。让我感受到了现在与未来科技时空的碰撞,令我心生向往。让我印家很深的是,其中一位博士说到,我们现在认为机器是服务于我们的,到了未来,也许机器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与三观,它也会操控我们。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性,现在我们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会一步步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发现新大陆,从而创造了许多不可能,所以我们更要勇于探索,敢于提问。认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点点谪滴,为未来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徐一芃

五月二十二号下午,我们七三班和二班的几位同学很荣幸来到了上海市儿童图书馆来听这样一个“未来说”的沙龙活动,这次活动邀请了三位专家博士,围绕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浪潮,我们该如何应对?三位博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中提到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我们现在的部分工作时,张教授提到了歌手孙燕姿的一个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是很难取代有情有爱的工作岗位。

我认为我们这一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不用过于担心,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面对,如果将来人工智能拥有了感情,那就是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公平对待的时代。

沈义涵

今天有幸能聆听到讲座,让我对人工智能其中一些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人工智能将会是一场超越工业革命的大变革,新技术的产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身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各项素养和能力,具备将来驾驭人工智能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不只是被人工智能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