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张春田教授)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7日 来源:校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作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读来朗朗上口,语言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深刻再现了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文人内心朴素的情思。4月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张春田教授为我校六年级学生带领了本学期第二次“博雅”学术讲座——“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以《古诗十九首》为例”。

一、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与《古诗十九首》

张教授引用陈世骧先生和高友工先生的论述,认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其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抒情。中国“抒情传统”的根本精神即广义的“诗言志”,这一道统发源于《诗经》和《楚辞》,此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便在这个大道统中拓展定形。中国诗歌抒情传统模式的建立即与五言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有关。

《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五言古诗不仅表现了对国家和政治的关切,还有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离别,相思,客愁等,其主题较广。根源于“诗言志”这一传统,《古诗十九首》将古人共有的情感内化和形式化,其后的咏物诗、咏怀诗、宫体诗等对这一传统都有所继承,注意内心与外界的互动。

二、《古诗十九首》中突出的抒情美典

中国文学的“向心”传统即强调内心情感的抒发《古诗十九首》所写内容不同、表达情感不同,但其共有的性质即“内向性”,朝向自我的内心深处。当作者写作诗歌诗,注重保存自我、保存现时的经验,将内在的情感寄托于物象,用这些对象传达他们内在的心绪,通过“象意”来达达致觉悟人生意义的境界。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可带入自己的经验,重现经典原始的创造过程。这就是“抒情美典”。

带着对“抒情美典”的理解,张教授结合《古诗十九首》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背景,带领同学们重读《行行重行行》《生年不满百》,理解创作者于特定时代所找到的疏解方式。

张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拓宽了理解《古诗十九首》的角度,也让同学们意识到文学对情感所做的升华,由此体会《古诗十九首》背后蕴含的关于人生的丰厚意义。